中国乡村振兴网:一丝一缕绣华年,巾帼共富绘新篇

[日期:2024-11-18]         阅读:10

聚焦红色力量,深耕乡村沃土。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“悦读薪传”团队,融自身专业所长,致力于“湖州红色起点”潞村的红色精神传播以及乡村文化传承与振兴。近日,团队怀着对红色文脉的挖掘热情再次踏上了这片红色土地,对话潞村绣娘工坊的绣娘,听取她们以针为笔、以丝为墨探索出来的“巾帼共富经”。

彩线牵起万缕情,匠心携手共织梦

团队成员们踏进绣娘工坊,就看到身着一袭暗绿色旗袍、一针一线绣着清雅兰花的绣娘吴琴伟老师。她一见到实践队,马上笑吟吟起身迎接,热情地介绍起了刺绣。 微信截图_20241115113036.png

队员周燕在绣娘指导下尝试第一次刺绣,一边绣,一边听。“我们的刺绣主要采用平针绣,容易上手,绣的时候针法要齐,最主要的还是要耐心。正在绣的兰花,我们基本上就是长短针绣法,一针挨着一针绣密一点,一针长一针短。”据她介绍,平针绣是潞村刺绣运用较多的刺绣方法之一,是潞村刺绣的一大特点。

微信截图_20241115113051.png

吴老师边说边展示,笑着拿起丝线,给队员们介绍起湖州的金名片——湖丝:“我们湖丝有着细、圆、匀、坚、白、净、柔、韧的特点。”她一手拿着丝,一手麻利地把一个又一个圆滚滚的铜钱串上了上去。“一根细细的湖丝居然能承受8枚铜钱的重量,这么坚韧,真是太不可思议了。”队员们发出阵阵惊叹。

微信截图_20241115113102.png 在吴老师的指导下,队员们还体验了传统的缫丝手艺,从蚕茧牵引出丝绪,把丝绕到框架上形成丝绞,再操作传统的缫丝机就可以连续缫丝。队员余晨静说:“看着蚕丝连续不断地被抽出,那份成就感与喜悦难以言表,仿佛自己也成为了丝绸文化传承的一份子。” 微信截图_20241115113113.png

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,正是绣娘工坊不断前行的动力。为了提升绣娘工坊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,潞村绣娘们积极探索新的销售渠道和市场机会,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绣文创产品。绣娘们除了利用好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宝贵资源,还热火朝天地搞创新,绣坊的墙面上挂着多幅创新作品。

吴老师特别介绍起了有关潞村风光的刺绣作品。“这是我们融合水墨画和潞村景色的一幅创新刺绣作品,把潞村的名桥、新时代的潞村风貌绣进去,让这个作品充满江南水乡的美感,同时又更简约、更接地气。我们也开发了像丝潞水秀、十里银杏、太湖渔歌、西塞白鹭等一系列彰显湖州文化元素的丝绸新品。”

微信截图_20241115113130.png

坚韧引领来时路,巾帼共富继传承

绣娘工坊里,清新淡雅的气息扑面而来,那是丝线与绸缎交织的芬芳,也是绣娘们辛勤劳动的见证。“吴老师身上有一种温柔恬静的气质,整个绣坊是安静的、专注的,我们也就不自觉地慢了下来。”队员们说道,在绣娘工坊的每一个角落,大家都能感受到这种宁静与专注的氛围。绣娘们低头刺绣,手法娴熟而细腻,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而悠长。

微信截图_20241115113145.png

介绍起绣娘工坊,吴琴伟眼睛发着光,话语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自豪与热爱。“以前我们潞村家家户户的女孩子都要学女红,嫁妆都要自己绣的。成立工坊重新拾起了我们的刺绣记忆,也打响了我们潞村‘世界丝绸之源’的金名片。”

绣娘工坊的成立,不仅为潞村的刺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成为了潞村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。通过工坊的运营,村民们不仅能够传承和发扬刺绣技艺,还能利用闲置的劳动力,实现增收致富。吴老师表示:“工坊的成立,不仅让我们这些喜欢刺绣的人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,更重要的是,它让村里的妇女们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,也让她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成就感。我们通过分聚结合的家庭业态模式,去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3万元,绣娘年均增收1.5万元。”

现在绣娘队伍的规模越来越大,目前有26位绣娘,其中年龄最小的50出头,最年长的71岁。绣娘工坊是名副其实的“巾帼共富工坊”。

微信截图_20241115113157.png

4700多年前的潞村,孕育了古老的蚕丝绸文化。今天的潞村,丝绸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新时代的新动力,滋养着这片热土上每一位村民,赋予他们前行的力量与梦想。

接下来,“悦读薪传”团队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,继续挖掘潞村红色文化资源,创新乡村振兴路径,结合专业背景以及各种类型的形式,传播更多像绣娘工坊这样的动人故事,让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,共同织就一幅幅共富新篇,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。

新闻链接:http://www.zgxczxzz.com/index.phpm=Archives&c=IndexArchives&a=index_show&a_id=52855


打印 | 录入:admin
上一篇: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