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业硕士(农村发展)专业硕士学位点介绍
一、学位点基本情况
农业硕士(Master of Agriculture)农村发展领域,主要面向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需求,培养具有“三农”情怀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。湖州师范学院农业硕士专业具有深厚的办学基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,依托湖州“两山”理念发源地优势,在绿色发展、生态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。本专业领域主要以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方向,围绕绿色发展、生态农业、美丽乡村建设、农村经济管理等方面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,主要研究及培养方向有生态农业、美丽乡村规划和乡村社会治理。
二、培养方向
本专业领域面向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求,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立足浙江、面向全国,培养掌握农村发展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,适应农村发展行业发展趋势,具有承担农村发展相关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,能够在政府部门、事业单位、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相关领域从事农村发展政策制定、规划设计、项目管理等相关研究和技术工作,具有“三农”情怀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。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具备推动生态农业、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能力。目前我校农业硕士(农村发展)设置三个专业研究方向:
生态农业:重点研究绿色农业生产模式、新质农业生产力与生态经济转化等内容,涵盖农业科技创新、农产品绿色标准化以及农业与旅游、服务等产业的融合发展。
美丽乡村规划:研究乡村总体规划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升、生态景观与文化旅游开发等,探讨美丽乡村升级标准与政策体系,推进“产业+生态+文化”融合发展。
乡村社会治理:研究乡村基层治理机制与创新,关注乡贤文化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、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政府引导作用,以及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,如“互联网+”和信息化手段下的农村社区协同治理。
三、培养特色
培养方式上,本学位点坚持理论+实践+调研+项目相结合的模式,突出应用型特色。课程体系中融入案例教学、实地调研和模拟训练等多种实践环节,注重理论联系实际,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实行校内外“双导师制”,由本校导师与农业企业或政府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科研和实践。校外导师参与课程教学和项目研究,确保学生既掌握扎实理论,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。通过校企合作和田野实践,建立乡村实训基地和案例库,不断强化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和专业实践能力。
四、培养平台与师资队伍
学校已建立以“两山”理念研究院为核心的系列实践平台,该研究院整合了中国生态文明院、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多个研究机构,围绕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开展科研与人才培养。同时,学校依托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等区域特色资源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基地,水产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生态养殖模式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。学院还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绿色农业推广方面与地方合作,建设了多处乡村实践基地。通过校地合作示范项目,学生可深入乡镇和村庄开展调研,参与真实项目,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乡村规划、生态农业和扶贫开发等实践中。
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、结构合理,既有具有丰富理论研究背景的校内导师,也有来自农业企业、政府部门和农村基层的实践导师。学院现有农业经济、生态学、乡村规划等领域的多名教授、副教授和讲师,同时聘请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担任兼职导师。这种“产学研结合”的导师团队既保证了学术研究的深度,也为学生提供了面向实践的指导。